CN EN
400-806-5188
您的位置: 首页 -> 新闻中心 -> 行业动态

新闻中心

运动轮椅车如何助力体能提升

来源:www.pfwheelchair.com      发布日期: 2025年10月14日
运动轮椅车(专为残障人士或行动不便者设计的、具备轻量化、高操控性、强支撑性的专业轮椅)对体能提升的助力,核心是通过 “适配运动场景的结构设计” 与 “针对性的运动模式”,帮助使用者在安全范围内实现 “肌肉激活、心肺功能强化、身体协调性训练”,突破传统轮椅 “仅作为移动工具” 的局限,具体体现在以下四大维度:

       运动轮椅车(专为残障人士或行动不便者设计的、具备轻量化、高操控性、强支撑性的专业轮椅)对体能提升的助力,核心是通过 “适配运动场景的结构设计” 与 “针对性的运动模式”,帮助使用者在安全范围内实现 “肌肉激活、心肺功能强化、身体协调性训练”,突破传统轮椅 “仅作为移动工具” 的局限,具体体现在以下四大维度:
一、核心助力 1:激活核心肌群与四肢肌肉,提升肌肉力量与耐力
      运动轮椅车通过 “优化的操控方式” 与 “适配运动的结构”,让使用者在推动、转向、制动过程中,主动调动多部位肌肉参与,实现 “被动移动→主动锻炼” 的转变,重点激活三类肌肉群:
上肢肌肉:从 “简单推动” 到 “力量训练”
      传统轮椅的推轮直径、握距多为通用设计,推动时仅用到手臂表层肌肉(如肱二头肌);而运动轮椅车的推轮采用 “大直径轻量化轮圈(直径 50-60cm)+ 防滑握把”,且可根据使用者臂长调节握距,推动时需主动发力带动肩部(三角肌)、上臂(肱三头肌、肱二头肌)、前臂(桡侧腕屈肌、伸肌)协同运动 —— 例如在平坦路面匀速推动时,每小时可完成约 1500-2000 次推轮动作,相当于上肢的 “低强度耐力训练”;若在缓坡路面推动,需额外对抗重力,可进一步提升上肢肌肉力量(如肱三头肌力量可在 1-2 个月训练后提升 10%-15%)。
      部分专业运动轮椅(如竞速轮椅)还设计有 “可调节脚踏板”,使用者可通过脚蹬动作辅助发力,激活下肢肌肉(如股四头肌、腘绳肌),尤其适合下肢有部分活动能力的使用者,实现 “上下肢协同锻炼”。
核心肌群:维持平衡与稳定,强化躯干控制
      运动轮椅车的座椅多采用 “硬壳支撑设计”(而非传统轮椅的软质坐垫),且配备 “腰部支撑垫”“侧护栏”,使用者在推动轮椅转向、躲避障碍时,需主动收紧核心肌群(腹直肌、腹外斜肌、背阔肌)维持身体平衡 —— 例如在绕桩训练(绕锥桶转向)时,每完成一次转向,核心肌群需快速收缩调整躯干姿态,长期训练可提升核心稳定性,改善久坐导致的 “核心无力、腰背酸痛” 问题,甚至帮助部分使用者提升坐姿平衡能力(如从 “需扶手支撑” 过渡到 “可短暂脱手保持坐姿”)。
手部肌肉:提升操控正确度,增强手部协调性
      运动轮椅车的制动系统(如手刹、轮边制动)、转向调节(如前轮转向杆)设计更灵敏,使用者需通过手指(拇指、食指)正确控制制动力度、转向角度 —— 例如在紧急制动时,需用手指快速扣紧手刹,同时控制力度避免急停导致身体前倾;在窄路转向时,需微调前轮转向杆控制方向,长期使用可提升手部肌肉的控制能力与协调性,改善因长期缺乏活动导致的 “手部僵硬、灵活性下降”。
二、核心助力 2:强化心肺功能,提升心肺耐力与代谢水平
      运动轮椅车通过 “适配中高强度运动的性能”,让使用者能进行 “长时间、有强度的移动训练”,模拟 “步行、慢跑” 等有氧运动的效果,实现心肺功能的提升:
有氧运动场景:从 “短距离移动” 到 “长距离耐力训练”
      传统轮椅因重量大(约 15-20kg)、滚动阻力大,使用者难以进行长距离移动(通常单次移动不超过 1km);而运动轮椅车采用 “轻量化材质(铝合金、碳纤维)”,整车重量仅 8-12kg,且车轮配备 “低阻力轴承”,滚动阻力比传统轮椅降低 40%-50%—— 使用者可轻松完成 “3-5km 的平坦路面骑行”,此时心率可维持在较大心率的 60%-70%(相当于中等强度有氧运动),每小时消耗约 250-350 千卡热量(与普通人快走 30 分钟的消耗量相当)。
      若进行 “间歇训练”(如 “快速推动 1 分钟 + 慢速休息 30 秒” 循环),可进一步提升心肺负荷,增强心肺耐力 —— 长期坚持(每周 3-4 次,每次 30 分钟),使用者的静息心率可降低 5-10 次 / 分钟,肺活量提升 5%-8%,改善 “久坐导致的心肺功能衰退” 问题。
特殊运动场景:适配轮椅篮球、网球等专项运动,提升心肺爆发力
      专业运动轮椅(如轮椅篮球专用轮椅)设计有 “加固车架”“大尺寸后轮”“快速转向系统”,使用者在进行轮椅篮球比赛时,需快速启停、变向、跳跃(借助轮椅支撑完成小幅度起身),此时心肺需快速供能,心率可达到较大心率的 80%-90%,相当于高强度有氧运动,能有效提升心肺爆发力与无氧耐力,长期参与可显著改善心血管健康水平(如降低血压、改善血脂)。
三、核心助力 3:改善身体协调性与平衡能力,提升运动控制水平
      运动轮椅车通过 “高操控性设计” 与 “多样化运动场景适配”,让使用者在复杂环境中主动调整身体姿态与轮椅操控,逐步提升 “手 - 眼 - 身” 的协同能力:
日常操控训练:提升基础协调性
      在日常使用中,使用者需根据路面情况(如平坦路、石子路、缓坡)调整推轮力度与频率,同时用眼观察路况,用身体维持平衡 —— 例如在石子路推行时,需减缓推轮速度、增加发力稳定性,避免轮椅颠簸导致身体晃动;在过减速带时,需提前调整轮椅角度,让前轮先过、后轮跟进,这个过程需 “手(控轮)、眼(观察)、身(平衡)” 高度协同,长期训练可改善身体协调性,减少因 “动作不协调” 导致的操控失误(如推轮用力不均导致轮椅跑偏)。
专项协调训练:适配复杂运动场景
      若搭配 “轮椅障碍训练”(如通过低矮障碍物、绕桩、上下小斜坡),使用者需更正确地控制轮椅 —— 例如通过 10cm 高的障碍物时,需先抬起前轮(用手向上提推轮),再推动后轮过障碍,这个动作需上肢、核心、下肢(若有能力)协同发力,且需正确控制力度,避免障碍物刮擦轮椅或导致身体失衡;长期进行这类训练,可显著提升 “动作规划能力” 与 “运动控制精度”,甚至帮助部分使用者掌握 “轮椅特技动作”(如小幅度转向、原地旋转),进一步强化协调性。
四、核心助力 4:促进血液循环与代谢,改善久坐健康问题
      长期久坐(如传统轮椅使用者日均久坐时间超过 12 小时)易导致 “下肢血液循环不畅、静脉血栓风险升高、代谢减缓”,而运动轮椅车通过 “主动运动模式”,能有效缓解这些问题:
促进血液循环:减少久坐导致的血液淤积
      传统轮椅使用者因缺乏活动,下肢易出现 “肿胀、麻木”(血液循环不畅导致);而运动轮椅车使用者在推动轮椅时,上肢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可带动全身血液循环(肌肉收缩时挤压血管,促进血液回流心脏),同时若搭配 “脚踏辅助动作”,可进一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,减少下肢肿胀发生概率(临床观察显示,长期使用运动轮椅的使用者,下肢肿胀发生率比传统轮椅使用者降低 30%-40%)。
提升代谢水平:减少脂肪堆积,维持健康体重
      长期久坐易导致代谢减缓,进而引发脂肪堆积(尤其腹部脂肪);而运动轮椅车通过 “主动运动消耗热量”,可有效提升基础代谢率 —— 例如每天使用运动轮椅推行 30 分钟,每周坚持 5 天,每月可额外消耗约 3000-4000 千卡热量(相当于减少约 0.5kg 脂肪),长期坚持可帮助使用者维持健康体重,降低因 “代谢综合征” 导致的高血压、高血糖风险。